熊凌:敬业、乐业、精业

熊凌,女,1971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我校三级教授,武汉科技大学第九届“教学名师”,是“国家级教学团队”(控制理论与应用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成员,是“校级教学团队”(PLC技术课程团队)的负责人,是“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负责人。
熊凌教授长期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师德风范,为人师表,教学功底深,教学效果好,教学科研业绩佳,师生认同度高。
坚守讲台,不辍耕耘二十七载
自1998年6月参加工作起,熊凌就满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深情地爱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熊凌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七年。她二十七如一日,先后为自动化本科生主讲了“自动控制原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等课程。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先后指导和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历年学生评教结果为优秀,多次获教学优秀一等奖,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的教学名师。
作为“自动控制原理”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她坚持经常充实备课内容、不断完善课件(教案),及时将前沿的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中,主编《PLC技术教程及实验指导》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及应用-西门子S7-300系列》2部教材。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该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熊凌倡导“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上课时教态热情稳重、语言精准生动、声调抑扬顿挫,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加强引导,让学生想听、爱听,听得懂、学得会。在教学中,熊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同学们都说:“上熊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课上的内容能够消化,课下可以自己动手做些东西,翻转课堂让我们上台过把‘老师瘾’”。主讲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东北大学王建辉、华中科技大学王永骥等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贯彻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建设标准,遵循了面向产出(OBE)的教学理念,注重将“课程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改革模式,综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等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2014年至今,熊凌带领本科生参加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与PLC技术相关的科技竞赛,获“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奖20余项,共获国家级奖项5项。
要当好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把教书育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熊凌总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到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国家重大需求上来,做到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创新实践举一反三,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胆创新,教学改革结硕果
教学之路无尽头,熊凌从不满足于既有经验的重复,总在潜心思考,大胆创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的是紧贴知识前沿培养创新人才。
为使课程适应新产业变革发展,她针对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痛点问题,进行了“融会贯通、多元融合”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及实践。以“融会贯通”,即“四位一体”(理论+实验+项目探究+科技赛题)的教学内容设计、 构建“知识图谱”和“思维导图”、建设新形态下教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以“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翻转与探究融合、思政考查与多元考核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钻研,实现对学情的动态反馈和精准评价,真正实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培养学生突出的工程与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
针对在智能制造视域下,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出发,以提高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为目标,以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主线,熊凌带领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提出“以OBE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多维度、多模块、多层次”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深化产教、科教的有效融合及相互转化,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多协同、多平台”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6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联动机制研究,2019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OBE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202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智能制造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熊凌又在思考新的问题:如何以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为支撑,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将多元评价方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些思考也意味着她将继续率领教学团队谋求新跨越,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严谨治学,科研落地的实干家
科研活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才能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需要不断钻研业务,才能做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熊凌在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
熊凌一直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处理及工业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议专家,全国冶金奖通信评议专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点项目2项、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她十分注重每周固定时间开设的科研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和研究生们一起讨论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细化项目需求,对工业应用工艺要求做深入的剖析,对实验样本做详实的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对算法的结果做全面的重复性实验。
为使科研成果尽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熊凌积极与企业洽谈,积极撰写申请书,承接了横向项目10余项。她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在摄像头安装,传感器安装的地点选择过程中,常常亲自在高温、危险而复杂的现场查看,为的是获得合适处理的各种数据;在调试攻坚阶段,常常几天窝在噪声嘈杂的电气控制室里,与研究生和工程师们经常调试到半夜,从厂里披星戴月回到家里,时间已是第二天,但是看到自己研发的系统在工厂里顺利运行,工厂里原有的流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熊凌由衷感到高兴与兴奋。
熊凌跨越了教学科研两大领域,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一直仍在奋力拼搏,不断进取,作为一名党员知识分子,他始终以奉献服务的态度投入自己的工作,始终将学校的发展看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份内的职责,坚定执着地行进在他所热爱的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业、精业”之路上。